Bulletin

wall bulletin

Menu

4.1 概述 China

Authors: 超级管理员 | Edit: Miao

在监测期内,冬小麦已经收获完毕,中国北方的秋粮作物(玉米,大豆)的播种也在监测期内完成。与过去14年平均相比,降水偏多36%,温度和累积光合有效辐射则分别偏低0.5°C和3%。光温水等气象条件的综合作用使得潜在生物量与平均水平持平。全国超过70%的耕地(主要在中部和北部),七月之前降水处于平均水平,而在中国东南部,降水剧烈波动。监测期内,气温波动剧烈。

在黄淮海区,黄土高原区,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,长江中下游区,西南区和华南区,充足的降水导致潜在生物量升高。在东北区,较少的降水使得潜在生物量比近5年平均水平偏低4%。最佳植被状态指数高值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南区,陕西中部和中国东北区;低值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部和黄淮海地区,尤其是江苏省南部、宁夏和甘肃北部地区。中国西南区的作物长势好于平均(最佳植被状况指数为0.89),主要得益于区内降水充足且时空匹配良好,而温度略偏低,并未产生较大影响。

监测期内,在所有监测区内,种植耕地比例与近5年平均水平大致持平,未种植耕地主要分布于西北地区,如甘肃和宁夏中部。在黄淮海区、长江中下游区、东北区和西南区,耕地种植比例处于平均水平,而在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、黄土高原区和华南区耕地种植比例分别降低1%、5%和1%,较低的气温或许是导致耕地种植比例降低的最主要因素。黄淮海区是所有监测区内仅有的耕地种植比例高于平均水平的地区。

最小植被健康指数表明,监测期内,中国大部分地区没有发生水分胁迫,部分粮食主产省份的局部地区,如云南西南部、宁夏中部和内蒙古东部等地则可能遭受干旱侵袭。